导航菜单

​习武心得

习武心得

习武心得

习武心得(一):

习武心得体会

打太极拳除了注意身体姿势正确外,还务必注意运动方法,才能真正练好,打好太极拳。本学期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我慢慢地认识到这点,现将课堂上所学的与自我领悟的记下来,作

image.png

为自我习武的心得。

(一)“心静体松”。自大一参加武协起,师兄师姐就一再提起这点,在“百人太极”练习中,张老师也反复强调,但当时由于练习较少,一向不能体会,虽自我感觉良好,但实际上却全绷得紧紧的,或是身体疲塌松散,而且打拳时也不能做到心静,如今才意识到:“心静”是指内心安静,心无杂念,把精神都中在运动上,用意念引导动作,做到“意到身随”,而“体松”则不是岙体疲塌松散,而是指精神与躯体都放松,身体处于一种舒松自然的状态。在练习中还务必要注意“舒展”与“开展”的区别,尽量做到“舒展”,这样才能到达一种周身舒适的状态。

(二)连贯圆滑。“连贯”指各动作间自然衔接,无明显停顿,使整套动作节节贯通,连绵无断,即所谓势断意连。而反观过反,自我是追求动作,各动作间间断极为明显,有时练得快时,干脆就停下来等别人打。造成“势断”这是极为不可取的。再看“圆滑”,它指的是动作变化自然,表现为手持续自然弯曲,多持续空间的圆形,弧形等不一样的曲线运动,具体表此刻太极推手与各动作之间。这也许是太极拳与别种拳法的差异之一吧!

(三)松肩松腰。其实这一点就应归入第一点的“体松”中的,但是因为自我老是做不到这一点,而且初学者也不易做到,故而个性指出。在打太极拳中,只有做到软户松腰才能到达真正好处上的“体松”,在松腰时,还要注意身要正,尽可做到直腰,且尾骨也要下坐,这样才能到达“中正安舒”。

(四)上下相随。以身带手,太极拳是一种协调性运动,要求上下相随,即各动作由脚而腿而腰一气完成,个性是在转身时,更应以腰为轴,利用腰力及脚蹬力自然地把手带到正确的位置。在此期间,还要注意手,脚动作与眼的变化相配合,这样才能做到上下相随,以身带手。

以上的几点是我习武后的几点,提出看法,并且不必须能完全做到,今后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我必须更加努力,争取真正练好,打好太极拳。

习武心得(二):

本门武学,缘起见道,次在明理,继而实证。

正如崇英师爷所言,见到了就是缘分。普通人很难想象内家拳如何放人丈外的场景,能够见到,就会去琢磨原因,就会产生兴趣。内家拳修炼耗费时日,数年小成,大成则何止十年?如果见不到真正的功夫演示在面前,恐怕很少人能够坚持这条路走下去。

而内家拳的拳理较为玄妙,常人难以理解。因此欲明此理,非要先弄清楚什么是“不可思议”不可,本着“不可思议”的心态,多听师言,方能明理。

南怀瑾居士在解<金刚经>时曾对“不可思议”四字做过发挥:

我們的聪明乃是意識部分,局限于現有的知識范围,以及現有的經驗与感覺想像的范围。真正的道体是不可思议的。注意!不是不能思议!“不可”是遮法,遮住,擋住,不准看,不能够用普通的知識、意識去推测、去思想道是什麼。所以说不可思議,并不是说不能思议;因為这是修持求证的境界,不是思議的境界。

真正的内家拳也是如此,未经修持的人万不可用现有的经验和感觉想象的范围去推测内家拳的功法该如何练、就应到达什么境界,因为这都属于寻常人“不可思议”的范围。

有了这种心理准备,多听,多看,多存疑虑,不妄下结论,才能正确理解内家拳,才能“明理”。

明理后,只要姿势正确,并持续练功量,就必须能练出功夫。

一般来说,晃腰与龙行步合在一齐的练功量应持续在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为佳。但应注意,把姿势做到正确以后,真正的练功才刚刚开始。懒散的练功和高桩的练功前活动,或者不标准的练功,是不应计算到练功量里面去的。

“实证”的目标是六合劲,也叫整体劲或内劲。

内家拳之各项功法,正所谓“如筏喻者”。功法只是助人渡河的工具,过了河之后即可丢弃,不必负舟而行。无论晃腰、龙行步、大跟步,都应注意体会六合劲,不应一味追求功法的姿势细节。但话说回来,如果连姿势都做不准确,练功量都保证不了,就更不必奢谈什么六合劲了。

练基本功期间,虽然会有大跟步、弧形步、推手以及五行十二形、一百零八式太极长拳等等五花八门的好东西诱惑,但六合劲不够的状况下去追求这些都是急功近利、舍本逐末。从某方面讲,内家拳的主要目的就是修炼六合劲;而构成六合劲的最有效功法,本门各项基本功里面首推晃腰。

晃腰,是本门最核心的秘门功法,也是实证六合劲的关键所在!

要练习晃腰,应使用脚模。普通人胯膝踝三个关节,其灵活度远远不够支持晃腰练习。在没有脚模帮忙的状况下,大都难以做到脚尖内扣、拧腰裹胯;而做不到这些拧麻花一样的姿势,也就没办法正确练习晃腰。适宜的脚模,能使初学者两脚内扣的位置和角度固定,让练习者循序渐进,慢慢习惯于晃腰对胯膝踝各个关节的要求。等到姿势正确后,晃腰这一核心功法就开始源源不断地为自我积蓄六合劲。当然,也有个别人不需要脚模的。但这就如不用识字也能悟道的六祖慧能一样,六祖之前没有,六祖之后也没有。对于一般人来说,还是推荐使用脚模。

至于如何制作脚模?有些师兄是用胶皮垫子,有些师兄会找木匠根据自我脚型个性订做一个,甚至以前有些人在空地上挖两个坑…总之,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内家拳乃近道之至高武学,其中精彩,难以言表!目前,虽传统武学文化几近沦丧,已近末法时代,但幸得本门一支精华尚存,有缘人勤修苦练,定能证得内家拳之真谛。

习武心得(三):

学员疑问:我十分喜爱少林功夫,此刻正在学习少林拳,教练教过的招式动作我都记得很牢,也练了很多遍,基本上能做到闭上眼也明白下一步怎样出拳,但是不明白为什么,我打出来的少林拳总是和别人不太一样,用行家的话来说,就是打出来的拳变了味,没有少林拳应有的那个气势,请问老师这是怎样回事呢?如何才能克服这个问题?

嵩山少林寺武校教练:我们在学习各种拳术和器械的过程中,不但要求形似,还是力求神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所学武术不一样项目的风格特点,才不致使所学的东西“串了味儿”。比如长拳,要明白在风格特点上,它是一种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明显,并有窜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和跌扑滚翻等动作的拳术。而太极拳的风格特点与长拳截然不一样,独特地表现出柔和、缓慢、沉着、轻灵、且动作圆活,处处带有弧形,运动起来前后贯串,绵绵不断,恰似行云流淌。不难看出长拳和太极拳在风格特点上的显著差异。

另外,在器械方面,由于结构不一样,运用方法和演练风格也不一样。比如刀术,表现其器械结构特点是勇猛、快速、气势骠悍,有“刀如猛虎”之称。而剑术,由于剑的两刃结构所限,技法上则不能采用类似缠头裹脑这样的动作,演练起来的风格特点,突出潇洒飘逸、轻快矫捷、富于韵律感,有“剑似飞凤”的美称。再说qiāng吧,其风格特点有“qiāng如游龙”的形象比喻。棍,有“棍似疯魔”之说。

总之,无论学习什么拳种或器械,都要分清它们的风格特点,并准确掌握,经过反复长期练习,最后才能做到神形具佳,并逐渐构成自我的风格特点。这个过程是比较长的,期间需要经验丰富的教练随时进行指导,纠正。推荐想学武术的同学必须要找一个好的教练。河南嵩山少林寺武术学校是少林寺旗下直属学校,由少林弟子亲自传授正宗的少林功夫,让每位学员都能亲自体验并感受到正宗的少林禅武术文化。

习武心得(四):

探昆仑武术悟习武心得

xxxx年x月x日,我校举办了武术文化讲座系列之五——悟领昆仑武术。讲座由中国王宗岳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青海昆仑武术研究会掌门周金生先生主讲,著名台湾学者龚鹏程教授主持。

昆仑山峰峦起伏,林深古幽,景色秀丽,北魏史学家崔鸿在<十六国春秋>中称之为“海上之诸山之祖”,自古以来就吸引了众多修身养性的人在那里建寺筑观、传经布道。昆仑武术就起源于青海,之后逐渐传到中原地区,成为中原武术历史悠久的一大门派。

对于昆仑武术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说明,周掌门首先施展了一套太极拳,边打拳边讲解。周掌门介绍说,昆仑武术首先讲究速度。在实战中,不是靠华而不实的好看动作来博得精彩,而是以克敌制胜为目的。所以平时练功十分重要,日积月累,到达必须的境界,速度才会出来。周掌门还介绍了“三盘合一”的技巧。“三盘合一”也即是全身上下合为一体,灵活运用步法,观敌而动,并且要做到“敌人进攻我才进攻”,他说,此为制敌的要诀,只有这样,才能化解对方的快速进攻。

关于如何习武,周掌门进一步向同学们传授自我的心得。他说,习武有三个演变过程,即“武——术——道”。“武”的境界就是力量大的战胜力量小的;“术”则是“四两拨千斤”之技巧;而“道”则上升为借力而用。到达“道”的境界务必具备内外两家功法,当两家到达平衡状态时,才能称其为“道”。他指出,“悟”对习武之人来说十分重要,在练习到高深功法时,没人能传授你什么,师傅也只是领路人,只有自我悟才能学到高深功法。

周掌门现场为大家表演了昆仑太极拳和八卦掌,身形矫健,招式凌厉。同时,他幽默、质朴的讲演也博得台下阵阵掌声。台上台下构成了热烈的互动,学生们争先提问,更有学生上台同周掌门切磋武艺,体验昆仑武术的奥秘。周掌门出生在武术世家。他9岁开始习武,xxxx年拜师学艺。在习武生涯中,他学过各门派功夫,构成了独到的武术见解。

讲座结束后,记者采访了部分同学。大家都反映这次讲座不仅仅进一步了解了昆仑武术,更从周掌门的习武心得中学到很多,对自我的学习很有启发。周掌门则表示,此为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讲授昆仑武术,很高兴能uic举办这样的讲座。

据悉,目前昆仑武术高深的功法和实战潜力深受一些外国友人的赞赏。曾有俄罗斯朋友不远千里到青海向周掌门拜师学艺。然而作为一个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武术流派,它的发展和传承却面临着很多问题。周掌门说,昆仑武术亟需传承与发扬,它是中华武术的宝贵文化遗产,如何抢救和挖掘昆仑武术成了昆仑武术传人的重任。

习武心得(五):

最近我在练mma和学习bjj(巴西柔术),和国术也有交流。

曾和一位练了二十多年太极的朋友试招,他是正式拜过名师的内弟子,在听劲上造诣颇深,年轻时还练过外家拳,也练过硬功。

当然我们的交手是按太极推手的方式来,搭手后我想用柔道的小内刈把他放倒,但刚使力就被他在我肩上一搭,然后我莫名其妙就翻在地上了;第二次我留意了点,晓得他会听劲,手上不使劲,脚下依然用小内刈,眼看快得手,但仍然被他搭在肩上一翻,顺着我的发力方向把我放出,我在地上打了几个滚就到两三米外了,真有点神奇。我到此刻还想不明白是怎样回事。

之后我们关系很好了,我还曾用大外刈偷袭过他一回,结果也被他防住了。太没面子了。

但是他应付游斗不行,马步站得忒稳,可跟不上西洋拳远近滑步的节奏,只能守不能攻。我琢磨了下,太极源于长拳,长拳有说源于立刻功夫,所以大部分国术都讲就站马步,下盘稳健,不动如山,这明显是站在马蹬上才用得着的基本功,衍生到拳法里,就是下盘功夫。用来对付摔跤、柔道一类的站立摔法,是有点效,但是对付西洋拳这类靠步伐移动腾挪的格斗技,就显不足。

再一个中国传统擂台是四面空的高台,自我不动如山,把对手放出去掉下台子就赢了。而西洋武技,如拳击、泰拳、k-1有绳圈,mma比赛如ufc有八角笼,把人放出去没有实质性的伤害。基本等于没用。

另外就bjj而言,倒地根本不算个事,倒在地上意味着战斗才刚开始。

就我的感觉,拳击和柔术是两个极端,拳击的拳就直勾摆,步伐就前后左右滑步,防守就招架闪避搂抱,就这么点技术,几个月就能学会,但几年都练不好,对体能、身体反应速度的要求太高;

而柔术,就是缠斗,不需要太快的反应速度,招术极多,整个技术体系庞大复杂,练个一年两年才完成蓝带的教学。所以柔术里不存在练熟一招打遍天下的状况,就像围棋一样,得整个体系的技战术练熟了才能成为高手。

至于国术,我已经无语了,只能赋诗一首:

少林都在烧香骗大钱,武僧只会金qiāng顶喉碎大石,方丈就爱念经给失足开光,护寺还得靠保安。

高人全在深山老林里,脸皮烂了也不会出山,抛头露面的必不是真高手,国术不打擂台只杀人,可怜从不杀人何能明白能杀人?掏裆挖眼是真相?

编造超人李小龙,自尊全靠美国人。

还有黑市弗兰克陈,遮羞仅靠意来淫。

当然还有比我们的国术更差的,就是此刻最流行的跆拳道,我有些同门和跆拳道黑带都交过手,打完后都不好意思和别人说。问他为什么,他说打跆拳道是极没面子的事,要是传出去让同好们晓得了,是件抬不起头的事情。

习武心得(六):

我自幼爱好武术,小学经选拔参加过市体育运动委员会组织的校少年武术队。自我也勤奋锻炼,抱着一种兴趣爱好“玩”的观点,想熟悉各种拳种,有过不成系统的习练:如少林拳械、螳螂拳、太极拳、华佗五禽戏、气功的一些桩功盘坐等功法。组织过社区少年武术队,组织小伙伴一齐出操锻炼,丰富了大家的暑期生活,活跃了体育运动,锻炼了身体,规范了学生的自制管理,在社区有必须影响。是武术将孩子们联系组织在了一齐。透过锻炼,也使大家身体健康,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爆发力和耐力都大幅度增强,体育学科成绩提高很快,获得校运动会多项成绩,并担任了体育委员。初步体会到武术的魅力、凝聚力和非凡的作用。

初中毕业,父亲把我引见到南拳名师方芦芳处,期望我能进一步训练武术。第一课没有练功,而是讲武德,练武要讲武德,这是最基本的。武术的震憾力不在于以暴制暴,而在于以德服人。说说容易做到难,需要平日刻苦锻炼,持之以恒,以身体的威慑力、自身的意志力和毅力来到达“非战而屈人之兵”,这是要靠实力的,不是靠外表来哄人的。随着数年锻炼,初显成效,身体也强健了,意志和毅力也得到了磨练。并且有了一些副产品:如代表大学系里参加全校演出,让更多的大学生领略武术这一国粹。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培养了一种活泼健康充实的生活。对于自身青春期的成长和性格的培养都是很好的经历。

随着年龄渐长,我产生了一些模糊的想法和担心:过去一齐习练传统武术的人们此刻早已不练了,一些传统武术套路和绝技已经失传,这是十分遗憾的事情。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这天,很多人忙于搞经济,而忽视了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武术在这天这个时代式微了。为了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武术,我应当尽一分心力,做一些工作。我的工作尚属简单,使我有了这方面努力的可能。于是,我利用工作之余,搜集整理一些传统武术的资料、访问拳师(如师从岳家拳名师叶子奎习练岳家拳械),不想让这些祖先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前在公园内见一老者打一路棍花,就攀谈起来并准备拜师习练。老者以此刻年轻人应当赚钱不该学这些为由拒绝了,说明一些不利武术推广弘扬的思想还是占相当市场的。我练武,决非处于经济利益和功利的目的,而是为了传承继承中华武术这一国粹。透过我们的资料整理和一些工作,成功地使岳家拳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刻,社会上对武术总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如练武是为了打架,总有人问我:“你练武的,此刻能打倒几个人了?”还有习武无用论:此刻都什么年代了,科技这么发达,高科技武器这么先进,还需要练习武术受这份苦吗?纯粹是老年人锻炼锻炼身体,年轻人很少会涉及。现代影视作品在必须程度上宣传弘扬了武术,吸引了人们对武术的热情和向往,但在另一方面,没有反映真实的武术,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将武术魔幻化了。

经过多年习练武术,且自身对人文课题较为关注,武术作为中华国粹,我注意到武术有很多的人文的成分体现充斥其间。包括武德修养(尊师重道已成为传统道德的规范)、武术礼仪、服装器械、武学药理肌理等都已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构筑了整个中华武术体系。要做强做大武术事业,武术要在国际上扩大影响力,就要树立起品牌意识、精品意识,包括从细节上体现出来,将之规范化、制度化,构成有效的机制体制。此次武术段位制的报批工作,就是很可喜的一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武学之路漫长艰辛曲折,这也是很多人对此望而却步的原因之一。武学师法自然,法无定法,“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努力研究追寻武学之最高境界,挑战自我挑战极限,这就是武学之路。然而,武术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仔细观察自在普通生活中。包括日常劳作、自然景观和自然现象(如刮风、流水、日照、动物静物的形态等等),都是很有启发的。“转益多师是我师”,应当谦虚谨慎,虚心求教,向一切能帮忙自我提高的人或事物学习、汲取好的东西。心理的调整也很重要,相信武学修为高深的人,其道德品格和人格意志都是相当完善的。武学修养能使人持续一颗平常心,心与自然融合,和谐社会,无欲无求,并且磨练了勇气和毅力,武学锻炼本就是一个经年累月持之以恒苦练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磨练了自我的意志和品德,且自身视野开阔起来,学识增加,胆量增强,人生境界也不断提升。人生,应当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下方谈谈我对南拳和岳家拳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南拳素有桩沉步稳,迅疾紧凑的特点,以形为拳,以意为神,以气发劲,质朴明朗,气势激烈。南拳上肢动作较多,短打擒拿,点穴拿穴;脚法偏低,步法稳固。发力时腿、腰、臂、指贯通一气,力求顺达,发尽前聚力蓄尽,肌肉作必须收缩;其劲由腰、腿而肩、臂击出,或因势发出喊声,透过发声以助发力,并以气之运动辅导各种动作的变化,故有"吐声须开声"的说法,亦是"气与力合"的一种体现。我在习练南拳初期就感觉自我气促气急,呼吸吐呐有接续不上之感,往往势大力猛一气呵成的一路下来,就气喘连连。之后有意识的做了桩功和静功的调吸训练、吐呐训练,随着功力加深,这方面的问题不知不觉就解决了。

岳家拳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宝贵拳种之一,为中华武术的瑰宝。它是宋朝民族英雄岳飞开创出来的,至今已八百多年。清末由岳家拳一代宗师张春林传入金华,金华现今为我国岳家拳传承地,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经数代传人言传声教,薪火相传,不断努力使这一武学奇葩得以存续发展并不断健全完善。岳家拳博采各种拳术的精华,技击风格独特,分为套路、桩功、散手、点穴、炮锤、劈挂、擒拿等,能使用刀、qiāng、棍、剑、锏、拐、钩、锤、斧、匕首等器械。其武术自成系统,资料详尽。岳家拳强调四两拨千金的方式,实战价值极大。同时,岳家拳讲究内外兼修,刚柔并济,注重精神、意识、气息的锻炼,来改善人体内在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到达健身的目的。它的特点是以快制胜,出手凶猛,对指的用法很讲究,搏击时强调见缝插针,贴身进步,手法上注重环环相扣。搏击时强调见缝插针,贴身进步,这直接构成了南派武术贴身短打的特点,同时也为寸劲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另外讲究指的运用,这个变化也及其重要,不追求在力量上胜过对手,但注重击打瞬间的攻击力度。

作为一名中华武术的习练者和爱好者,我有继承和发扬武术的职责和使命。我将更加努力做好相关的工作。

习武心得(七):

习武心得

十多年前,不知是何种原因,我去了武校,开始我的习武生涯,就这样在稀里糊涂之时我成为了一名习武者,之后逐渐地也稀里糊涂被武术所吸引。直到此刻,还由衷于武术爱好,不敢言,武术对我有多重要,且敢说,我跟武术有着一段渊源。

从小就爱蹦乱跳,之后受到影视的影响,又爱打打闹闹,影视里的飞檐走壁,各种功夫,变成了孩子之间的闲言,那时的渴望即是成为一名大侠,能够扶危济贫、声张正义。也不明白自我是不是受到了这个影响,直1999年初就转学到了武校,从那时起我的武侠梦就开始了。

十多年的习武经历也让我浅尝到了武术之所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武术的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

我们都明白,武术,是一个永远处在变化中的动态的概念,不可能是永远固定不变的。中国武术在华夏土地上延绵了数千年,历史悠久并植根于民间。它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实践、军事战争和社会活动,在中国文化的长期熏陶哺育下,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色,世代相传,历久而不衰,逐渐成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直到此刻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

刚开始接触武术,也许不明白从何学起,而一个校长以前问过我们,习武之初要学习什么,那时的我们都很茫然,斗胆才说了一句,先学基本功,而校长讲这并不是唯一的答案,之后缅怀深情的告诉我们,习武之人,必先习德。直到之后我们才恍然大悟,或多或少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是来自于儒家的一种用心向上的,宽厚待人的入世的道德观念,而武德则是习武之人做人做事的基本依据;鼓舞人们要发奋图强,要仗义行侠要报效国家要立功立德,以实现生命的价值和创造生命的好处。

经过多年的不断练习,也认识到了武术的博大精深。学了这么多年武术,觉得学到的东西还是屈指可数,资料极其丰富,门派拳种各有特色,想要学到精神统一,将不是一时之计,也不是一世之需,而能到达身心统一,感到身心简单愉悦,豪爽舒适,也正是到达习武之功效。习武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随之自身的不断提高,对武术内涵和文化的认识也会不短加深,或许在不断专研的过程中忽然间有了新的发现:武术需要长期锻炼和深造。而且习武更是一个培养品质的好方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思想意识早已深深熔铸到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自强首先要求自主,确立靠自我不靠别人的观念,与一味依附别人的奴化心理彻底决裂,与依靠别人恩赐的侥幸心理划清界限,把争取个人利益和幸福放在自我努力的基础上。得失荣辱应归因于己,不能怨天尤人,而要从自身方面找原因。中国文化赋予传统武术的这种以自我为对手的自强意识,是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与发展而

展开的。当今社会提倡武术习练者的自主意识,强调中华武术的自强追求,重提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仍然具有用心的时代好处。不论是自强、自主还是自责,在不懈训练中,教会我做人要坚持不懈,处事做人要学会包容。也能够讲武术的修炼也正是塑造了人的性格,或许有的人会感觉到,而有些人则不以为然,这正是习武的奥妙吧。

武术的历史很悠久,而武术的发展也将很持久,不管处在什么年代相信武术展示给世人的并不仅仅仅是它本身的外部形态,而是它固有的文化内涵。虽然我不敢轻言把武术终身所用,但感言必须会视为武术为终身所好,因为它塑造了我的性格,也造就了我的人生。

习武心得(八):

陈正雷养生功太极拳的习武心得体会!!

太极拳以“用意不用力”为主的旧功拳,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健身拳术。但不等于不具有攻防含义,它和其它拳术一样,具有健身防身的双重作用,因此攻与防仍是太极拳运动的核心;是太极拳运动的最高阶段表现形式。所谓攻,就是指太极拳运动员和对方搏斗时,打击对方的活动;防,是指太极拳运动员和对方搏斗时,防御对方的攻击活动。所以太极拳运动,个性是太极推手;就是围绕着各种攻防动作,组成没有固定程序和范畴的搏斗动作。一旦进行实战,除了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外,还有打、踢、拿、摔等攻击方法;架、格、闪、挂、扣等防守方法。在攻防过程中,还讲究攻防的战备战术。如“指上打下,声东击西”,“彼实则避之,彼虚则击之”。随机应变,攻防转化自然,运用自如。由此可见攻与防是对立又统一的。进攻、防守、再进攻、再防守,攻中有防、防中寓攻的辩证关系,对提高运动员攻防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每个人开始学太极拳,老师必须教诲要放松,但是因自我思维方式不一样,不能很好理解,甚至怀疑太极理论的真实性,往往产生不用力、劲等怎样能把人简单的扔出去,所以在练拳时手臂用着僵硬的力,结果造成全身紧张,各关节转动不圆,每个动作为了好看而故意摆姿势,从练拳劲路上分析产生了断劲,和外家拳没有什么两样,与健身和技击不利。

首先,学拳开始,动作要规范,每一势要做到位,透过摆好姿势检查脚手是否和身体正中线方向(鼻尖)一致,看能不能产生的合力为原则,透过把脚手骨骼调节顺,便于持续攻防最佳间架。在此基础上注重以外形带动身体转动划圈,注意外三合的协调配合。

其次,当手与脚、肘与膝、肩与胯外三合基本能协调配合后,意念开始以身体带动外形练拳,手臂等上肢意念上要慢于身体,身体透过节节贯穿持续气血传递,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有蠕动感,使身体的每一个局部都能够转动,手落下时自然松垂,如衣服架上挂了一件服装,袖子下摆自然,如无垠树上挂着三尺罗衣,随风荡漾。手臂上摆时,手指向上,手臂尽量和身体中垂线持续平行,身体以脊柱为轴持续左右对称,上下协调,能透过身体把圆圈转出来,一切动作都是为了转圈,并且透过身体传递,下至脚底甚至穿过地下循环再反传至头顶而完成身体大循环即大周天,有利于气血流畅,能很好的增强人的身体健康,对防身技击更有实效性。

最后人才能在一种自然态中练拳练功,一切功夫都体此刻日常练拳当中,如拳论中云:“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如书法行书到草书的过渡,要的是一种气势,也体现了拳道的一种艺术,从拳道之小道而得大道。在实战中,一切随对方的变化而变化,不和对方有一丝的抵抗,一有对抗就转动变化,而意识始终在先,始终在松空中控制对方,才能做到发放人随心所欲。

练武术练的是对自已身体的敏感程度。有二层意思:1,对自我身体内部的敏感,能够灵活支配自我的肢体,2,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当受到外界打击时,身体会自发的作出动作规避伤害。这就需要超多的练习。人是一个重心支撑体。

前不久看了一个叫功夫天下的论坛和徐世煕网站。其中有很多关于功夫和太极拳和论述,看后感觉受益很多。

关于太极拳:很有争论,自我也明白练的是太极操。徐老师的这就是太极拳的视频一下子让人明白了。棚捋挤按,以前看都不看的东西,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也说明徐老师是有很多体会的。

基本功很重要,招式是下架子,务必要靠基本功才能发出来。这些基本功包括:力量,速度,稳定性。最起码的练习:站桩,俯撑之类。不管练什么,基本的东西都要有。

有了点进步,别显摆。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没功夫,别人会忽略你。别给自我找麻烦。

老师的悉心点拨下我对太极拳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有了更大的兴趣。太极拳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招法既体现了武打的技击性,又体现了其本身的艺术性。它要求顺随舒适,以柔见长,自然轻灵,松沉圆满为宜,而又强调用意不用提力,动则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伸屈刚柔,于似松非松之间,当到达必须程度,须求意与气结合,即在有意无意之间。

因此,我觉得我们就应更用心的学太极拳,就应更全面的了解它,做到以武强体、以武养神。让“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的口号从我做起。

陈老师留给我的印象是他身体发胖后的形象。和我一般高,1米63左右,属小个头,当时的体重已有一百六十斤。然而这并非是他愿意的结果,他让我看过他在南京长江大桥上照的像片,判若两人,属清瘦型。那时他是在高运动量中度过每一天的时光,一齐床先出去跑五千米,跑完后洗漱、吃早点,上午进体育宫一口气练十趟拳。然后再做一小时的单式练习,下午教拳。文革一开始,上海抓了顾留馨,他立刻感到”这次运动不一般”,即刻悄悄回到北京。他走后不久,上海的造反派去抓他,扑了空。回到北京,也是文革中,无法正常设场地教拳,但生活又无别的经济来源,就在北京几个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又教上了拳。半隐的生活使动动量骤减,但消化呼收潜力仍很强,于是身体开始发胖起来。情绪不好,常抽一个大烟斗,老母亲的逝世对他打击很大。他给我的信中称:”这事对我精神影响很大,血压突然增高??”这一切对他的健康都构成无法摆脱的危害。

他是个极有科学精神的太极拳大师,他教的拳是低架,为了增大运动量及技击实用,他还教了一套活步(增加步法)太极,很吃功夫,一趟活步比三趟普通的要累。他拿师爷陈发科的拳照给我看,说这是老人家晚年的架子,为省点力,不愿意往低放,其实他家传统的架子是很低的。在教我们时,他极严格认真,先示范讲解,再领着大家做,估计大多数人掌握了就一个一个让大家做一遍,从中纠正。个别不会的,再另教。我因1959年跟崔毅士老师学过杨式太极,六十年代还学过八卦、形意及三皇炮捶,肢体尚受头脑支配,另外画画的人对形象感受得快,也容易准确。所以陈老师对我还满有兴趣。之后他让我去他家,这给我和老师的关系带给了更多接近的条件。在家里多半是教推手。

在学拳期间,我给老师完成两套推手资料,老师对我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信任,他把自我的一些拳学资料让我阅读和笔录。他对神秘而玄的观点持否定态度。在上海教拳时,一位”空打”专家投至门下学拳,其人还要弄玄,老师为使他清醒,一次讲拳时让他出来接一个俯靠,已说清楚”击地捶是一靠法”,让做好准备,结果还是一靠打得连滚带爬出去了。事后其人为挽回面子,请老师吃饭,陪席的有他的弟子若干人。他在席上对陈老师说:”您练拳时,我看见您身上有一尺多厚的气!”陈老师没理解他的这一捧法,和我说这人还是个大学副教授呢,怎样会没有科学态度?这位能隔墙发功倒人的功夫家,经不住一靠的事实,真假功夫泾渭自现。

陈老师精于拿法,陈式太极拿法很丰富,基本原则是”顺人之劲,背人之节”,在被拿人还没发现自我被拿时,拿法已经进行上了,等拿上后才发觉”上当”,为时已晚。拿与解互为关联,许多拿法都是反拿,这贴合太极拳原理,后发先至。陈老师绝对没有传授过什么”绝招”。我在呼和浩特曾从一些老拳师处学得几手拿法,什么”湘子挎篮”、”铁拐李抱葫芦”、”秀女抱金瓶”之类,被说成是无破的绝招。老师让我施拿,并让我认真做。我一使劲,他一抖,将我从地上弹射到床上。他说”再来!”第二次再拿,他顺劲一走把我崴在地上动弹不得,我情不自禁叫声:”妙!”他说:”再来!”我第三次拿住,他另一只手向被拿手一拍击,把我弹射到墙上,时空关系掌握得极精妙。

我说教我的人说这些是绝招,没破,陈老师笑笑说:”没那回事!手法都是相生相克,哪有没破这一说!”一次讲拿法的撅腕,我说我的手腕很软活不怕撅,老师说:”我看!”双手撅双手,我一松软,老师一转圈,我立刻疼痛难忍,蹲在地上。听师兄弟们讲还有公安部的同志,专门来学拿法。陈老师没给自我归纳有多少种拿法,不是没想到或没来得及,而是规定的本身就是限制和束缚。只要从根本上懂得拿法,就应能千变万化。

对”松开”,陈老师个性重视,我辈常犯的病是”没松开”或”没松好”。他常用”松开”而不用”放松”这词汇,是有意让学员理解,”松”的要求和日常生活中的不使劲、耷拉像的区别,陈老师所说的松绝不是软了就成了。一次他给我讲”松开”,把一只臂膀放在我的右肩上,我站在桌子旁,他一给劲,我有些经不住,便顺手扶托桌面支撑。他笑笑,又一给劲,我便被压的坐在地上,肩部痛了两三天。又一次他以高马步站在那里,让我推他胸部。我弓步前脚踏入老师的裆内,双手推挤,不能动。换了使劲的方向,向上、向下或左右,都动不了。我难以理解,老师说这就是”松开”。我当时的手头感觉是无法推动,像推在墙壁上。他讲无松则不能活,没有松活则无法弹抖,”松、活、弹、抖”便无法实施。

陈老师运用弹抖则更是一绝。弹抖能在最短的时光完成化发的转换。对速度,他认为练能够有快有慢,用就是要快,要”一稳二快。”乒乓球的威力是速度和旋转,拳也是。在上海听顾留馨先生谈杨澄浦要求发劲要脆,像把一只玻璃杯突然摔到硬地上,而不是慢慢扒拉下去(从桌上)。想想拳论中,”发劲如放箭”、”发之至骤”、”突如其来,人莫知所以然”、”来宜听真,去贵神速”、”静如山岳,动如电发”、”发手要快,不快则延误”、”起手如闪电??击敌如迅雷??”等等,确也都说的是快。

王宗岳的”??观耄耋能众之形,快何能为?”绝不是反对出手快。太极拳的快是由松活弹抖与依着何处击决定的,这和慢练并不矛盾。就像说”四两拨千斤”一样,绝不是说小力可打大力,这打也肯定不是打得上、打痛的意思,是打动的意思。”拨”是形容,不是准确的动词,是”??我则从旁击之,以我顺力,击彼之横而无力??”,陈鑫这样说就清楚,人好理解。接手后出击之点,双方的劲力关系,绝对是我力大于彼力,否则打不成。其实如果真的不需要力量,何必下功夫练内劲。”拳无功,一场空”是实践经验谈,不是想象推理。王宗岳指的是力小的人能够打动力大的人,但务必用”四两拨千斤”之法,不是小力能够打大力。陈老师对劲力要求是务必具备必须基础,”手无缚鸡之力是绝对不行的”。如果技术好,能够打动力量超过自我一倍的人,这是实在人的话。

当你被他轻飘飘地打起时,他让你检查自我在松、重心、力的关系方面的错误处理,绝不是给你个”神、意、气”之类的囫囵概念,那对初学者简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一次,一位学员以右臂挤逼陈老师右臂,而且他是竖位,老师是横位,老师腰间一抖带动右臂一弹,学员原地蹦起一尺多高,而且伴有一声急叫:”哎哟!”陈老师讲推手时提到,明白他推手的人很少,这和他为人处世的态度有关。我体会陈老师推手中常用的是控制人,一向到你失去反抗潜力,算完成一次推手。大部分是拿着你的劲施行劲法制控,绝不是让跳一跳或退出去几步就算完事,他和我完成的一套推手资料基本上是如此。他讲推手时,常常把推手玩玩和技击实战分开,两方面都告诉你。

讲到脚下生根,陈老师形象地说:”站在高速驶行的汽车里,一个急刹车,什么人也站不住;站在地毯上,突然拉地毯,谁也得倒!”人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不可能生什么根。他常强调劲,常和松开并提。受外力后绝不能失掉劲,这时的劲表现为松开后的支撑劲;发人时劲表现为松开后爆发的弹射劲;走化时劲表现为松开旋转的缠丝劲;按采时表现为松沉的坠劲。劲是拳的整体和局部都具备的劲,也是太极拳的根本劲。为充实绷劲,老师教我转丹田、甩丹田以及肘、肩、腕等单式发劲练习。一次谈到文革中内蒙打”内人党”我的腰被弄坏,腰椎长骨刺时,他教了我站桩,说:”能产生热力对你的腰有好处。”之后我又专门学了大成拳的站桩功和别的桩功,这与那次老师的指导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在讲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时空的辩证关系时,他示范,身肢有一点和他接触便是我被控制的出击处,我稍有动意,劲路便被控制。谈到不沾身的突然攻击,我动右腿欲施踢技,腿刚提起,老师

的脚已踢到我的右腿根部。他说:”目标是裆,这样是为了既说明问题又不伤人。”出脚之快是我没料到的。脚像猴皮筋一样弹射了过来,真没想到他那么胖出腿那么迅速。

在和他接触多年中,从来没听他说过或透露过太极拳和道家、神仙、武当山有什么瓜葛。把亿万人民群众以千百年积累传承下来的武术,硬说成是和尚、老道创造的才了却心愿的心态他没有。由此想到,此刻市面上冠以武当和太乙的拳与功,有点雨后春笋的样貌,何止太极!此种心态使得有人把太极拳的创始人推寻到老子。反正是神仙就非凡,这当然和市场经济有关。为了和”道”或老子挂上,许多人引用老子的的”道德经”欲以阐明太极拳理,用意不能说不佳,有些也确是用得恰当,只有许多是断章取义,根本不是原意,实是欠妥。如有人想给十三式找个正源来源,引《老子第五十》中之片段:”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老子原意本是论生死关系,生者、死者和该生而动之于死者都各占十分之三,整个一章节都和十三扯不上,但是引用者非要把十有三理解为十三,然后再说:”领会老子\’第五十章\’,那么\’太极十三势\’就不难理解了”。再如本来八门五步或说八种劲法五方步法的总称是很明白的,干吗要往老子”道德经”里挤呢?如果和八卦五行拉关系,还上谱。还有引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几句,原意本是治国安民手段。引用者非要说是:”用虚灵平静为心,使上身持续虚静,这样才能阳转为柔,实其腹,即气沉丹田??”。引用经典,当然重要,但先不带主观意愿的正确理解全篇好处后,再引用部分句字,尚不失对古圣先贤的尊重。《老子》和每章节都有一个独立完整的意思,不一样的意思列为不一样的章节述之,我们不该切割后按自我意愿先取一截而伤其全章本义。越是看到这类文章,也越感到朴素、诚恳,不故弄玄虚的可贵,也越感到陈照奎老师的可敬。所惜者,目下弄玄者众,求实者寡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陈正雷

(一)熟练套路明确姿势

所谓“套路”是指太极拳的整套架式。所谓“姿势”是指每个架式的动作结构。初学时主要重于套路熟练,方位正确。同时适当注意姿势的规范。经过一段

时光练习后,套路已熟练,这时就务必侧重于姿势的正确,这样才能产生内气,

发挥健身及技击上的效果。现分两个方面,谈谈这一阶段的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

1。动寓静之内,静寓动之中。练陈氏太级拳务必持续思想上的清静,排除一切

内外干扰。只有这样才利于收敛内气,引动鼓荡。《拳论》说:“静养灵根气

养神”。所谓养根的“根”,就是根本,也就是肾脏。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

之根”,内藏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静则养根”,也就是说,

只有在意识清净的条件下,才能有助于肾气的旺盛与收藏,从而使五脏健运,内气充沛,神得所养,动作矫健。

2。注意身法。初练太极拳,不应要求过高,操之过急,就和初学写字一样,能

写成横平、竖直、点、钩等笔划,组合成方块就行。初学练拳,身法上只要求

头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步法上只要能做好弓步、虚步、开步和

收步,明白方位即可,至于不可避免出现的毛病,像挑肩架肘、横气填胸、呼

吸发喘、手足颤抖等现象,不宜深究。但运行方位、角度、顺序务必绝对正确,力争做到姿势柔软、大方顺随。

每一天坚持练10遍左右,两个月即可将套路练熟。这时要进一步思考动作要求,

从头至足,一招一势进行纠正。在动作速度上尽量放慢,以利于揣摩思考动作

的正确与否。每一天坚持10遍拳,再练习一个时期,就能够透过这一阶段而进入第二阶段了。

(二)调整身法周身放松

所谓“身法”,是指练拳时对周身各部位要求的原则。要调整身法,首先务必

在放松上下功夫。为了使骨节松开,伸筋拔骨,可选练些动作,如“金刚捣碓”、“掩手肱拳”、“摆脚跌叉”等,但要尽量放松,不要用拙力。

这一阶段练习出现的主要毛病是立身不正,横气填胸,挑肩架肘等,产生这些

毛病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放松”这个含意理解不够;二是腿的支撑力不

足,难以放松。《拳论》说:“身必以端正为本。以周身自然为妙。”也就是

说套路架式的练习,身法上要以立身中正为根本。所说的“端正”,也有两种

含意:一是指躯干四肢及头的位置中正,即身体不偏不倚之意;另一种是身体

在歪斜状况下,持续相对平衡,如开步时的上引下进动作。所谓“放松”就是

说在腿的支撑下,全身各部自然协调地松下,气沉丹田。初学时由于对这些问

题没有理解和注意,加上功力浅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上述毛病。可透过

增加练拳遍数放低身法,加大运动量,并且做一些单腿或双腿下蹲运动及站桩

功来克服上述毛病。同时注意松胯、曲膝、圆裆,持续立身中正。随着腿部力

量的增长,身法的放松,可使胸部、背部,肋部及膈肌自然下沉,体内的气机升降协调,呼吸自然,肺活量增强,其毛病就会消除。

这一阶段练习,需有3至4个月时光。届时,身法已得到调整,姿势已基本正确,并且随着练习质量的提高,已有内气活动的感觉。

(三)疏通经络引动内气

经络遍布周身,内联脏腑,外系肌表,从而沟通人体上下表里,是调节机体和

习武心得(九):

习武心得

我自幼爱好武术,在电视上看到那些人飞檐走壁,用内功把人打飞!常常幻想自我什么时候能像他们那样成为一代武林高手劫富济贫。经常把自我的零花钱拿去买武术“秘籍”一个人研究!

1991年时,当我遇到吴秀建师傅时。我才真正的明白武术是什么?中国武术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搏斗和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逐步构成与发展起来的体育项目。它历史悠久,资料丰富,形式多样!武术主要包括套路和散手两种运动形式:武术套路,由风格各异的技术动作组成,具有攻防内涵、蕴含哲理,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武术套路形式有拳术、器械、对练和群众项目。拳术主要包括长拳、南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地躺拳等。器械有刀、剑、棍、枪、双刀、双剑、九节鞭、三节棍等。对练项目分为徒手对练、器械对练以及徒手对器械的三种类型。群众项目是多人进行拳术、器械演练的形式。这些不一样的套路形式,不仅仅体现了武术的攻防格斗内涵,同时又具有优雅美观、节奏鲜明的风格特点。武术散手是徒手格斗运动的一种形式。武术又分为竞技武术、传统武术。让我明白了武术不再是小时候那样!我跟着吴师傅练习了南拳、南棍认识到武术不再是打打杀杀!在跟吴师傅学习这那几年让我进入了武术的大门,在那几年我真真正正的认识到了练习武术的枯燥、乏味、血与汗水的交融!甚至开始怀疑自我越来越差,想到了放下。以前以为,在大师的指导下,不出几个月我就会

成为同龄中的佼佼者,但是没有想到路途却是那么的艰难。但是,师傅及时的看到了我的心里变化,多次找我谈心,解开我的各种疑惑。师傅说:“这种情绪是正常的,我从前习武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过程,但是这并不意味这你不行或者在退步,而是一种进步,坚持下去,过段时光你就会尝到甜头的??”,果不其然,不出一个月,我就渐渐感觉自我的功力比以前进步了很多,身法、协调性等方面都比以前强了许多。我很高兴自我能有这种进步,也暗自在心里感谢师傅的关心。这说明,每个人只要付出了辛苦,都不会白费的。从那以后,我更加相信师傅的指导,相信自我,每一天都勤奋、认真的学习,就会有收获!

2010年,来到大学里面我又跟随赵通强师傅练习松溪内江拳。真真正正的接触到了中国武术的精髓。赵师傅常常给我们说内家拳的特点、攻防体系。内家

拳讲的是内劲,外柔内刚,以柔克刚,注重养生和技击并重,甚至养生高于技击,在练功中就能够养生。尤其注重桩功。而外家拳从外表刚猛,动作灵活,以刚克刚,技击重于养生。松溪内家拳宗秘传于民间,据关于内家拳的文献资料《王征南墓志铭》、《宁波府志。张松溪传》、《内家拳法》等记载和本门历代师祖相传,内家拳起于宋之武当张三丰再传至明嘉靖时有浙江宁波技击家张松溪为最著,世称为“松溪内家拳宗”,为武当内家嫡传正脉。张松溪,明代鄞县(属浙江宁波)人。师事孙十三老,自言其法承宋代的张三丰。嘉靖年间以内家拳享名于宁波府。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松溪是张三丰的第四个徒弟,武当七侠之四。张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由三峰而后,至嘉靖时,其法遂传于四明,而松溪为最著。内家则松溪之传为正,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厄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故内家之术为尤善。师傅常给我们说内家拳讲究的是:“圆”一动作走弧线处处含圈;“连”一势势衔接、连绵不断;“慢”一练功以慢为本、呼吸自然;“内”一内练精气神为主;“柔”一以柔克刚、借力发

人、四两拨千斤。重点追求松、稳、静、圆、均、沉、从外到内,由浅入深的原则,着意于炼体、炼气、炼神。内家拳将道教性命炼养之旨融于拳法中,具有贵柔尚意的特点,以心息相依、运行匀缓、意到气到、动静自如、以柔克刚、灵活婉转、莫测端倪为行拳要领。内家拳本意内家拳之为言者,求以柔胜刚之谓也。得其精妙,则虽赤手空拳,而无刚不摧。敌虽有大力,无不披靡。遇任何强悍狂妄之人,勿生怖心;心神沉着不乱,乃能举动得当,气定神全,于此即先胜了一着。内家拳于平时,便须时时静观默察;以参证原则,若能融会要诀,通解其义、则寡可胜众,弱能制强。譬如泛舟于海,乘者虽多,惟司舵驾船者一人,已足司全船之定向。吾之技艺精详,犹司舵者之*纵船只,成竹在胸,一人足当众乘客,此岂多寡数量上之比较。以寡胜众,以弱制强之理,乃存乎此。习艺之时,必宜潜心体会,若凭蛮力,绝不得窍诀。而须心如垂杨,意随流水,四肢轻灵,中节作主。若能如此,则能捕捉好机,刹那发劲,捷如闪电。人之能者,谚称三头六臂,然务必一心作主。若心有所偏,则此手动,则余手皆弛。手多亦成无用,我如神气布满全身,全身灵劲,毫无间隙,人发而不能制我,我发而即能制人,皆赖神氧满注之功。修习武技,当求练历,故对练

之事为习武要事。切勿自以为技术末精而气馁。务于对练锻炼技巧,娴熟技巧,领会要诀,与固定养气定心各耍则,如此身体力行,学会破敌工夫,而后百战不殆。对练时,如心存惧畏,便已输了七分。往往见技术过人者,竟意外大负,是必心中怀惧故也,过后方悔敌技平常,已无及矣。故对练时,不宜轻敌,但亦不妨放胆引敌。一着未善,即当变化,力求得势,自信力自能油然而生,恐惧便消,藉此努力修练,不厌不倦,练历既多,境界自高。“夏练三伏,冬练九寒”!

透过这两年对内家功的练习,使我身体变得精力充沛、身法轻盈,透过吞吐纳气能够缓解一天的疲劳。内家拳的腹式呼吸,这一呼吸方法的改变,对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氧气吸人,扩大肺活量都十分重要。我在以后的日子里将继续跟着师傅练习内家拳,并把中华的传统武术精华流传推广,是我们这一代习武之人的职责和义务!

习武心得(十):

习武心得

本人习武多年,在对武道的探索及认识过程中,也像众多的武友一样,经历了一些诸如“梦想一夜成高手,或花了钱什么东西也学不到的挫折”,并走访了全国较多“名师名拳”。经过多年对武学真谛的执著追求,也以前历失败的痛苦与抉择的迷茫,此刻对武道略有感悟,对武术的求学历程也有所心得,为了让更多的武友能清醒地选取求学,正确地认识武术和学习武术,今将我个人多年习武的体会呈现大家。我真诚期望自我在三个方面粗浅的见解能对武迷朋友们及武林后学能有所启示,让他们在习武的道路上能少走弯路。这是我的初衷。武术篇社会在进步,开放、礼貌,但在当今武林中门派之见还是比较深的,这主要表此刻:都说自我好,老子天下第一。另外还有不少的新门派、新功法也正在“创新”之中等等。朋友们,这样多的古拳、新功、异派,你是不是有点眼花缭乱了呢?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武术?到底哪家功夫第一呢?下方就这两点谈些个人看法。1、什么是真正的武术?学武术的最终目的是为实战服务。武术的不断发展,已构成了集表演(套路)、健身(气功、养生操类)、技击(实战自卫,擂台搏击)等多种形式。这些资料相互交融,本就应是武术的一大幸事,但又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混为一谈。因为初习武术的人大多数都是一些

青少年,他们大多数受到武侠片或者传说中的影响(因为现代的武侠片被影视的艺术渲染,功夫都很神的、很高的、很好看的),想学神功绝技。某些人即抓住年青人的这种心理,大吹、特吹什么传授神功绝技,又七天半月速成,多么的吸引人啊!学得一些实用的技击,透过习武来提高自身实战防卫潜力或实现个人理想,是每个习武者的初衷。但是练了很久,其练习的武术只但是是一些健身、表演之类的武术,这样还算幸运,更可怕的是练了很久的“武术”,既不能表演(如果能,也仅限于劈砖碎石之类的玩意)、健身,又不能实战,还把身体练坏了(可悲啊!某些大师们的错)。所以,我要说真正的武术是技击,打人术,真正的武术就应是以技击为主,包容健身、表演。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武术(技击)呢?那就是精简、实用、不花哨。李小龙的截拳道是不是精简、实用、不花哨?李小龙的影片中,他用的最多的也就是我们常练的直拳、摆拳、边腿、侧踹等技,有没有追魂腿、夺命掌之类的“神功绝技”啊?没有吧!那么,你再看看,武术散打王比赛的那些运动员们,有没有哪一场比赛用的是神功绝技了,有没有见到哪一场比赛出现过“降龙十八掌”,有没

有哪场比赛不接触对方就用隔空拳把对方打出丈外的,没有吧。所以真正的武术是既简单、又不花哨的。因为:精华的就是简单的,简单的就是实用的,实用的就是精华的。所以,广大的武迷朋友们,在你们学习武术之前,必须要弄清楚自我想学什么样的武术(是学表演还是健身或是技击呢?),什么样的武术才是你要学的武术。真正的武术是:拥有精简、实用的内涵和不花哨的外形,并能用最简单的方法训练出你的原始爆发力和教会您正确的发力动作,训练出您良好的本能反应潜力,训练出真正用于实战搏击及街头巷尾的格斗技巧。 2、到底哪家功夫第一?很多武迷朋友们都在想:我必须要找一门最好的功夫去学,因为这样,学成之后就能够成为高手,就能够实现理想。于是便在众多的武术刊物里寻找或网络里搜寻,看哪家功夫介绍得最多,介绍得最玄,做了超多比较后,便选取,我就学这门功夫了,因为这门功夫厉害,练成之后能够发人丈外什么的。我个人认为,选取一门功夫专心去练是很好的,也是很正确的。但有些武友是这天听说截拳道好就练截拳道,明天听说大成拳好又学大成拳,甚至三天大成、七天形意、半月散打的,都认为这门功夫才好,才是第一的。试想,这样能学好功夫吗?那么,到底有没有天下第一的功夫呢?相对的来说

,我认为:有。但并不是说某某门派的功夫第一,而是你有没有用心去练那个门派的功夫。因为,任何门派的功夫,不管它是多么的科学,多么的实用,你如果不去刻苦练它,不用心去认真学习它,是第一的也要变成最差的。所以,我个人认为,你不要奢望“第一”的门派,第一的功夫就能造就你成为第一的高手,任何一门功夫,不管它是大成、形意、散打、截拳道还是其它,只要你用心去练了,把它学精了,它就是“第一”。此刻我们做一个假设,假定大成拳比截拳道厉害,此刻有A和B两人都没有任何武术基础,先天素质也基本相似,拜的也都是名师,他们从同一天开始分别习练大成拳和截拳道,而A因为听说大成拳功力非凡,练成之后,能够具备这样那样的功力,但自身比较懒惰,只是在名师的指导下才认真习功,而B十分勤奋,不仅仅在名师的指导下刻苦练功,而且自我又刻苦钻研,汲取更多的知识付出更多的汗水。那么,我们试想一下两年以后,和B的功夫,A是大成拳厉害还是截拳道厉害呢?我想,不说大家也明知。说了这么多,到底哪家功夫才是“天下第一”呢?我要说的就是,任何一门功夫,只要贴合:“什么是真正的武术———即精简、

实用、不花哨”。你刻苦去练了,专心去学了,投奔了一个好老师(关于选老师在下方资料中再讲)。它对于你来说就是“天下第一的”,绝对不要去相信那些所谓的“神功绝技”或“速成大法”。求学篇学习武术,也有一个求学的过程。而今门派纷呈,武馆林立,名师众多,如何求学实现自我的理想,是每一个初学武术之人的首要问题,由于初学武术的大多数是一些年青人,因而在迈入武术殿堂之前知识、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局限性,使很多人都陷入武林迷营中不能自拔,甚至习练一生也未明真谛,或者花掉超多财力、时光什么也学不到。这主要表此刻两个方面,其一被一些过大宣传或表演(个性是武侠片)所迷惑,再加上那些极具有“眼光”的“大师”宣传的“神功”或速成。下方笔者根据经验围绕这两个问题谈谈怎样正确理智地选取求学的个人之见。1、正确的选取武馆和名师 根据目前习武的现状,原则上习武有三条途径。即上武馆、拜师、自学。自学一条将在下节中专门讲到,那里只讲一讲上武馆和拜师。目前中华大地上的武馆林立,可谓成千上万,光我们所接触的武术杂志上的武馆广告也就不少,而这些武馆的广告是一家比一家说得好,什么从包分配工作还拿高工资,什么某某大师亲自执教,什么这个拳的总部那个的拳的基地,教学资

料除了武术之外,还涉及到军事、影视、商务等专业,这么美妙动听的广告词常常吸引了那些痴迷于武术而又头脑发热的年青朋友。于是,很多朋友书也不读了,父母的教训也不听了,就去花高于正常读书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学费上武馆学习(笔者早年也有此经历),期望武馆能给他们带来好运。朋友们,尤其是一些学生朋友们,你们被这样的广告所打动实不就应呀!你们想一想,你们在学校读三年书能学多少东西?而这些武馆所开设的班级才是一至二年,甚至半年,就学这又学那,可能吗?就算可能,能掌握吗?光武术一项,一般武馆的教学方法?排队操练式,一两年就不见得能学到什么;再说高工资吧,这一点你们要相信就太不就应了,根据国家政策,此刻的大学生都不包分配工作,你们能够想一想国家正规学校都不包分配工作,何况一些私办武馆呢?它们有这个潜力吗?(但有些保安培训班是能够推荐工作的,但也不是包分配,而是推荐,就这样,用人单位还是有很多要求的,并不像广告所说,你参加了培训就能够上班)难道,武术会在当今这个经济发达的社会里占就业主导地位吗?还有广告上所说的那些大师、传人、总教官亲自执教,号称总部的,

你们也要擦亮眼睛啊!一般稍微具规模的武馆,他们的大师就不可能执教,很可能你们在那呆个一年半载的连大师的人影都见不到,因为大师们要忙学校管理(实际上是经营)呀?哪有那个时光来亲自教学,不可能!再说号称总部、基地的,是谁允许他们叫总部(想一想,总部意谓着什么?)的,是国家吗?我想都是那些有远见的“馆长”,“大师”们自我起的名字。朋友们,也不要被馆名所迷惑呀!再来说说拜师吧,拜师学武是我较赞成的一种,但在选取“师傅”时也要仔细思考如下几个因素:A、不要舍近求远,远的不必须比身边的好,要明白古诗中有一句话: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B、选取师傅,必须要选取“明师”,而不要着迷于“名师”会给你带来好运。但这并不是说“名师”就不是“明师”了。我们就要防着是有“名”无“明”的呀!C、不要以为师傅就必须是搏击高手,是拳王,或他务必拿了这个奖那个奖什么的,试想一下,马俊仁能培养出来王军霞等世界冠军,但他本人并不是世界冠军呀!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就是马俊仁先生有一套科学和明白原理的方法。再看看中国的散打教练佟庆辉老师、管建民教练、翟寿涛教练等是世界冠军、大师、掌门人吗?但他们是真正培养出来了世界冠军的。所以我们选取老师时,要

明白,只要师傅对武术有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有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并有必须的格斗经验和从严的教学态度,他就能够是师傅,是明师,我们就能够毫不犹豫的拜他为师,跟他学。 说了这么多,那么怎样正确地选取武馆和明师学习呢?那就是:不要被一切的表象所迷惑,对那些实在十分让你心动的广告要进行正确和现实的分析。我个人认为如果你只是单纯的为了学习防身之法,或只是为了学习武术而学习武术,没有必要去选取那些大型武馆,相反,一些广告词较为朴实无华的小武馆或个人教学却十分值得我们去看看。如果你真的经不住那美丽的广告词的诱惑,我推荐您先去实地考察一下(重点是看教学质量和教学条件),也可先报一个月左右的学习班学习看看。其次,选取拜师学艺,我们要看其是不是明师,即明白武学哲理,明白武术道理,明白科学武术教学的老师,不要一味追求“名师”“冠军”或大奖赛的得主之类的老师。还要看其是否有良好的武德,我们拜师习武不仅仅要学他的武,更要学他的德。2、正确地选取要学的武术关于这一点实际上我已在上节《关于武术》中详述,在此就不多说,再重申一点的就是:选取武术时必须要认清自我是想学哪种类

型的,是表演、健身、还是技击。如果是为表演,我推荐你去学国家规定套路或体操;如果为健身最好练练太极拳或干脆早上起来跑步(要想身体好,最重要的是要持续一个愉快的情绪),如果是为学技击格斗,那就必须要选取精简、实用、不花哨的东西。绝不要也不能被广告上的神功绝技所迷惑!朋友们,记住喽!自学篇自学武功是当今武术求学者当中最普遍、最广泛的一种求学方式了,在当今这个比较现实的社会里,不少热爱搏击功夫的朋友们由于工作或者学习乃至经济等特殊因素的限制,无法上武馆或拜师学艺,所以,只能参照一些武术杂志、光盘、武术图书、函授教材来自我学习,这就产生了自学。不可否认,学到实用的武功,到达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目的,就应是每一位习武者的心声,同时也不容置疑。自学武功,只要方法得当,是完全能够到达这一心声的。笔者也是自学者,下方就谈谈本人多年来习武的体会和看法:1、自学武功要讲实际:首先我们应当明白,在我们这些自学武功的朋友当中,有很多人,在精神上已经把武术当作一种寄托,便在经济上大概也并不宽裕的状况下,但为了理想中的武功,仍然会毫不犹豫地去购买我们喜欢的武术杂志和武功书。我个人认为,买武术书刊充实对武术的认识及武术理论的研究是就应的,

同时,也是对自学武功有所益处的。但,在我们的学习当中绝不能朝三暮四,这山望着那山高,我们必须要讲现实,讲科学,要上了一座山顶后,再上另外一座山顶,也就是说,当我们选取一门函授课程,并认为它是科学、可行的之后,必须要持之以恒的学完、学精之后,再学另外一门,不要因为这天看了这个广告介绍他的功法如何如何,你又去花那不就应花的钱去学他的。如果你老是这样,肯定会到头来,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也只会成为一个著名的“武术图书收藏者”。同时,我们还就应明白一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自学的 武友当中,师傅就意味着图书(函授教材),修行就是练习,老师(图书)以科学的方法教你怎样做,是为你带给练武的方法,能否成功就要靠我们不懈的努力及刻苦用功、持之以恒的坚持了。如果你不能这样做,即使你拥有再多的秘笈也只能是个眼高手低的理论高手,而不可能学精武功,实现您远大的理想。再说的一点是,根据笔者的认识和接触,实际上国内大多数函授教材都是大同小异,转来抄去的,要明白此刻是市场经济啊!2、自学武功要有计划:计划是干任何事情的基础,无论是习武,工作,还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