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案
《蜡烛》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蜡烛》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蜡烛》教案1
内容预览:
3 蜡烛
西蒙诺夫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三)德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记得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4.那么,这里的烛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6.总结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三、教师小结
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同学们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四、课后练习: 1)课后练习二。 2)课后练习三。
五、布置作业
把你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并且用上研读与练习中的字词,300字左右即可。
六、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学习本课时,我让学生复述课文,在复述中把握记叙文的要素。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抓住老妇人的形象分析。更深层次的体会人物感情。理解文章主题。
《蜡烛》教案2
目标定向: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重点与难点: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材分析: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为他堆的,她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这种血肉凝结的情谊是如此深厚:老妇人置生死于度外,她是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的;老妇人年老体弱,她是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用双手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用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的;老妇人摆正了烈士遗体,还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老妇人为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的喜烛,点在坟上。
教学方法:自学、点拨、研讨、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入境生趣
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自学生疑
1.给加点字注音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舀水 腋窝 揣在
2.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三、学习释疑
1.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文章中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
2.根据课文内容,猜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理由。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了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长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了苏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曾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战后曾到过美国,写有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该剧本揭露了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有诗集《友与敌》。《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得斯大林奖金。
西蒙诺夫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7年至1971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
四、点难拨疑:
1.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
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3.梳理文章思路: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
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第一层(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
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
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
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五、反思学习:
了解文体:战地通讯。(可与第一课比较阅读)
(一)通讯的特点
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通讯分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述,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
(二)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同:用事实说话。
异: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从结构上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组成,通讯跟一般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
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在语言上,消息简洁朴素。通讯具体详细。
3. 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六、迁移创新。
七、布置课外作业:基础训练
《蜡烛》教案3
【活动目标】
1.了解蜡烛燃烧需要空气,瓶子的大小影响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关系。
2.感知蜡烛在生活中的多种用途和与人们的关系。
3.能在活动中大胆想象探索实验原因。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见过蜡烛燃烧的经验
物质准备:蜡烛大小不同的瓶子
【活动过程】
一、以给同伴过生日上午活动,引出活动的兴趣。
教师为幼儿提前过生日,通过点蜡烛,吹灭蜡烛引出下面活动。
二、探究问题,大胆想象探索实验答案。
1.教师提出问题,幼儿探索
小结:原来,有风就可以把蜡烛吹灭。
2.出示瓶子,提出问题,怎样用瓶子把蜡烛熄灭?
提问:今天我给你们准备了一样东西,看,瓶子,
想个办法看看能不能用这个瓶子把蜡烛熄灭呢?
小结:把蜡烛放在瓶子里,没有氧气就不着了。
三、动手操作实验,交流实验结果,了解空气是蜡烛燃烧的必要条件。
1、出示瓶子,教师讲解实验注意问题。
提问: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把蜡烛熄灭,蜡烛熄灭的过程有什么变化?
2、幼儿动手操作,探索实验过程,交流实验结果。
提问1:你的蜡烛灭了没有?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把蜡烛熄灭的?
提问2:我们发现原来这个盖子盖上去蜡烛就会熄灭,想想为什么?
小结:原来把瓶子盖住之后,外面的.空气跑不到瓶子里面去,然后蜡烛燃烧把瓶子里的空气一点点燃烧掉了,最后蜡烛就熄灭了,说明了蜡烛燃烧需要空气。
四、进行谁的蜡烛燃烧时间长的游戏比赛,了解瓶子的大小能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
1.讲解游戏规则和应注意的问题
要比赛了,比赛之前要将规则,那我的规则就是把你的蜡烛点燃后放到自己的桌子前面,然后我说开始的时候,我们统一把瓶子盖下去,盖下去的时候我们就要数数,刚刚你的蜡烛燃烧到5熄灭了之后,说明你的蜡烛燃烧到了几呀?5,我们用计数的方式,比一比,看一看谁蜡烛燃烧时间长,好不好?
2.交流比赛结果,探索实验过程,了解瓶子的大小能影响蜡烛燃烧的时间的长短。
我们看一看为什么有的人可以燃烧到55,有的可以燃烧到19就灭了为什么?
小结:因为蜡烛燃烧需要空气,空气越多,蜡烛燃烧时间越长,所以这个游戏关键在于瓶子,瓶子越高,装的空气就多,蜡烛燃烧时间越长。
五、玩“拯救火焰”游戏,了解空气是蜡烛燃烧的必要条件。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提出问题。
我们玩一个游戏,叫拯救火焰,我们把自己的蜡烛再次点燃,点燃之后盖上瓶子,你看一看你的蜡烛快要熄灭的时候,有没有办法让它再次燃烧起来?
2.幼儿动手操作探究,交流实验结果。
提问:为什么把瓶子拿开,蜡烛就会燃烧?
小结:瓶子里的空气快要燃烧殆尽的时候,我们猛的一拿瓶子,外面的空气迅速跑到里面去了,然后蜡烛就又可以燃烧了起来了。
六、观察不同种类的蜡烛,感受蜡烛的多种用途和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我们今天玩了好多燃烧蜡烛的游戏,知道了很多蜡烛燃烧的秘密,今天老师还带了别的蜡烛,你们去看一看。
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不同的蜡烛,它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小结:老人过生日用的蜡烛,可以开花有声音;这叫电子蜡烛。你看蜡烛种类有很多,作用也不同,刚才我们说的风景蜡烛,电
子蜡烛,都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过生日需要它,有时候可以给我们营造很温馨的氛围,也可以照明,,可以装饰我们的家,把我们的的家装饰的更漂亮。
七、活动延伸:
教师在区角投放各种大小高矮胖瘦不同的瓶子,引导幼儿继续探索不同的瓶子与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关系。
【活动反思】
这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诗歌激情导入法,自主阅读教学法、心灵体验阅读教学法,学习方法主要是自主合作学习。诗歌激情导入法其实就是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为学生沉浸到课文意境中去做一个铺垫。自主阅读教学法就是组织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实践,由整体感知到深入地品味文章的意蕴。心灵体验阅读法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会语言的深邃的内涵,体验作品展现的生活,体验作品震撼人心的意境。自主合作学习法基本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自主阅读和心灵体验的过程中都要用上,主要是让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生成思想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都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
小百科:蜡烛,是一种日常照明工具,主要用石蜡制成,在古代,通常由动物油脂制造。可燃烧发出光亮。此外,蜡烛的用途也十分广泛:在生日宴会、宗教节日、集体哀悼、红白喜事等活动中也有重要用途。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蜡烛有牺牲、奉献的象征意义。
《蜡烛》教案4
设计理念:
学生的语文学习要具有语文的“滋味”,教学中必须咬文嚼字。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必须要让学生走进文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与文字“亲密”接触,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巧妙,让学生进行角色转变:从学习者转变成为课堂的.主人,文本的知音,教师的朋友。
设计特色:
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在导演剧本中习得语言的精妙,在争辩中放飞自己的思维。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参与导演剧本,深入体会“急忙”、“轻轻地”、“慢慢”、“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4、思索编者选入这篇课文到教材中的意图。
教学重点:
1、 弄懂课文内容,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解释生字词。
2、 转变角色,以导演的角色文本,咬文嚼字,体会人物品质。
3、 在争辩中,培养学生在处理文字中“瞻前顾后”的能力,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清晰明确的思维。
教学难点:
教学中教师密切关注学情的变化,适时恰当地把握好课堂中学生生成的课堂资源利用。 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学习字词
1、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重点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蜡烛”的偏旁分别为“虫”、“火”。启发学生用“烛”组词:烛台、烛芯、烛光、烛焰摇曳??
2、介绍作品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战争。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最后以中国、英国、法国、美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军获胜,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失败而结束。本文故事发生在德国占领法国期间。
3、教师继续板书:
伯瑙德夫人、雅克、杰奎琳。引导学生朗读,提问:谁发现了这3个人的关系?以此了解:他们是亲密的一家人,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法国,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插问:你知道法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夫人吗?(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4、 教师出示课文中的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5、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绝妙”、 “危机”、 “厄运”的意思,把课文读懂。
6、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
(1)绝妙:伯瑙德夫人把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显眼的桌子上,骗过了敌人。妙在情报藏得隐蔽,令敌人意想不到。
教师点拨:“绝妙”是万无一失的意思吗?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些什么?(这个绝妙的主意凝聚了伯瑙德夫人的智慧)
(2)危机:德国军官点燃了蜡烛,万一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教师点拨:
用上“一旦意味着 意味着意味着 。”说话。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这里“似乎”说明了什么?(实际上危机并没有真正过去)
(3)厄运:那就是蜡烛会很快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暴露了,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也许就要结束了。
教师点拨:在危机和厄运面前,一般人会有什么反应?而伯瑙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对待的?他们又是怎样化险为夷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板块二:复述故事
1、请学生结合老师要求,自己练习复述伯瑙德夫人一家在危机面前从容应对、化险为夷的经过。然后组织交流。
2、教师根据学生的复述进行扼要的板书:点燃——吹熄——点燃——端起——夺回—端上楼。(设计图文并茂的板书)
3、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敌我双方围绕“半截蜡烛”展开了扣人心弦的斗争。让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这个故事。
这是一个( )的故事!
板块三:学做导演
1、假如将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编成剧本来演出的话,你认为可以安排几个场景?引导学生讨论,并申述自己的理由。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重点设计三个场景:伯瑙德夫人与敌人周旋、雅克与敌人周旋、杰奎琳与敌人周旋。
2、假如请你来做导演,每一场戏该怎么演?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中心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心理活动,然后设计表演的要领。
3、组织学生交流:
(1)伯瑙德夫人与敌人周旋的表演,重点关注“急忙”、“轻轻地”以及人物语言一突出哪个字或词?并且要说明理由!(扣住人物语言中瞧、这盏、亮等词体会意义,感受导演们扣住不同词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2)杰克与敌人周旋的表演,重点关注“慢慢”、“从容”和人物语言。思考为什么关注这些!
(3)杰奎琳与敌人周旋的表演,重点关注“娇声”、“镇定”、“道声晚安”以及语言和说话的对象。
板块四:思索胜利的原因
1、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蜡烛》教案5
活动目标:
通过操作探索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燃烧需要空气
蜡烛燃烧时间长短与空气多少的关系
活动准备:
蜡烛打火机杯子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设疑,引发探索兴趣
(一)师出示一支蜡烛,引导幼儿发散思维。
师:你有什么办法让蜡烛亮起来呢?
(吹、扇……)
(二)引导幼儿进行逆向思维。、师:用什么办法把它熄灭呢?
(吹、扇……)
二、第一次实验探索活动,感知燃烧需要空气师:现在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老师点燃两支蜡烛,请你们仔细观察我是用什么办法熄灭其中一支蜡烛的?它是怎么灭的`?
(师操作点燃两支蜡烛,一支罩杯子,一支不罩)
1、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呢?
(罩杯子灭,不罩没灭)
2、为什么这支蜡烛还在燃烧?
(空气……)
3、这支蜡烛怎么灭的?
(罩杯子)(慢慢的一点一点灭的)
4、为什么罩上杯子,蜡烛会慢慢地一点一点地熄灭呢?
(空气……)小结:燃烧需要空气,杯子里的空气越来越少,蜡烛就会慢慢熄灭。
三、分组操作,进一步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师:再来做一个小实验,请小朋友到你们相应的组坐好,先来看有什么用具。
1、师:大家来看,做这个实验所要用的材料杯子大小一样吗?(不一样)接下来的实验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蜡烛在杯子里燃烧时间长短有什么不同?
2、这个实验要第组小朋友共同完成,但是分工不同,有一个小朋友来点蜡烛,3个小朋友罩杯子,现在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协商,商量好后请以上坐好。
3、谁来点蜡烛?
要求:空气谁来罩杯子呢?
要求:一个杯子罩一支蜡烛,一定要同时罩有什么办法可以做到同时罩呢?
(……)那我们就来用这种方法。
4、介绍记录表请你们用线条表示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
5、幼儿操作,师巡回指导。
6、交流结果谁把你的记录结果说给大家听?
为什么会这样呢?杯子里空气一样多吗?
四、活动延伸:用什么方法让即将熄灭的蜡烛再燃烧呢?
《蜡烛》教案6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2、通过关键词体会人物机智、勇敢、沉着的品质、
3、进一步明白人物身上的共同点,深深的爱国。
4、通过感悟课文,学习“体会特别语境中词的特定含义”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半截蜡烛。
问:你对我有感觉吗?
任何事物,在你看到、摸过后,都应该有感觉。比如读书,你既听到,又看到,就要特别有感觉。
2、指名读,有什么感觉?
3、同一样东西,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你信不信?
一个二十寸的大蛋糕,上面点燃着半截蜡烛,有什么感觉?
一张餐桌,两杯红酒,两个人面对面坐着,中间银色的烛台上燃着半截蜡烛,什么感觉?
突然停电了,屋里漆黑一片,心里十分害怕,忽然,门开了,妈妈的脸在烛光里格外温柔,你有什么感觉?
4、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觉。伯诺德夫人一家,看到半截蜡烛被德国人点燃了,那是什么感觉呢?
5、请学生说,引读第3自然段。
6、出示:
半截蜡烛,越来越短的蜡烛
冒着青烟的烛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此时此刻,它仿佛变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
指名读,带着你的感觉读。想想这些词在课文中什么情况下出现,带着感觉一起读。
7、①这是一个方法,读一个词一句话都要联系当时具体的情况,读出感觉。
②为了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国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这场较量中,你觉得谁最令你佩服?请你自己读课文,找出有关词句,用来证明。
③读书,就要有“感觉”,而且要把自己当成书里的人,体会一下他们当时的感觉。
请你注意,课文中有一些词,平时的意思是什么,在当时的情况下,你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生读,师巡视,并指点。
8、交流,相机教学。
一、伯诺德夫人:
1、“看着”,如果是你,你当时什么感觉?
2、“急忙”,在这句话里你读出了什么?
3、“轻轻”,你感受到什么?“做动作,要显得很随意”
还有谁要补充?指名帮助说明值得佩服。
4、朗读。
二、杰克
a1、慢慢(沉着,不慌不忙)
2、“语言”,(合适的借口)
b3、“孩子是懂事的,……默默地坐待着”
“厄运”: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厄运具体化)
“最后时刻”,如何理解? 这个词和厄运结合
“从容、默默、坐待”,你有什么感受?体会到什么?
c谁愿意补充、总结自己敬佩杰克的理由
d师生轮读第5自然段。(导语)
三、杰奎琳
1、“娇声”:讨论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杰奎琳可爱吗?
2、“镇定”:
3、“端起烛台,道过晚安,上楼”
4、(如体会不到)讨论这样写仅仅是为了突出杰奎琳可爱吗?
对比:快九点了,活泼可爱的小表妹娇声对大家说:“对不起,我要睡觉了,明天是星期一,晚睡要迟到的。”说完他向我道了晚安,进房间去了。
5、指名读、气度
9、班上小调查。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大家一定有了更深的体会?谁想强调一下自己的`观点?
指明说
10、讨论:对于不同的意见,谁有新的看法?(融合一下)
引导明白:他们都表现出机智、英勇、沉着,都值得我们敬佩。
追问:是啊,从这家人身上,我们读到了机智、勇敢与沉着,他们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怎样的一家人哪?难道还有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吗?
(学生体会)
11、女人
和孩子,一般人眼中最弱小、最需要帮助的对象,他们身上却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这力量来源于他们那颗为国跳动的、勇敢的心。
齐读课文
作业:
1、 读一本英雄人物的书。
2、 观看一部电影:〈甲午风云〉、〈辛德勒的名单〉、〈小兵张嘎〉等。
《蜡烛》教案7
认知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母亲的眼泪 戴黑色的围巾
老妇人 红军战士
儿子的英勇 用结婚的喜烛
体现血肉情深
教学后记:这是一篇简单好懂的文章。其中的感情最打动学生的心。
《蜡烛》教案8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主地与操作实验材料进行各种组合探索,观察发现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初步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培养幼儿科学实验的认真态度,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的期望。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三支蜡烛(一支长、两支短),一个透明的大杯子,一个透明的小杯子,一个盛有色水的碟子,一张记录纸和一支笔,同时每组桌上放一支主蜡烛和一个打火机。
2、多煤体课件及展示台。
3、钢琴曲磁带一盘和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一、运用课件激发幼儿兴趣,了解蜡烛的用途。
1、课件引入,激趣。
师:你们看谁来了?(多媒体出示蜡烛宝宝)让我们一起来和蜡烛宝宝说说话好吗?
2、了解蜡烛的用途。
放多媒体:蜡烛宝宝:小朋友们好!你们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用我吗?
幼:过黑黑的山林时,停电的时候、烧香时……
师:小朋友们说了很多,那我们来听听蜡烛宝宝是怎么说的?
放多媒体:蜡烛宝宝:小朋友们说得很对!我的用途确实很大,我不仅可以给别人带来光明,还可以给你们带来快乐呢!
3、来跳烛光舞
师:小朋友!刚才蜡烛宝宝表扬了你们,那下面就请小朋友点燃桌上的一支蜡烛!
幼儿点燃蜡烛
师:烛光象什么?
幼:象小露珠、萤火虫、星星……
师:你可以用身体动作来表现烛光吗?
师生听着优美的钢琴曲一起跳烛光舞
二、启发联想,初步感知空气与蜡烛燃烧的关系。
1、启发联想。
师:请小朋友仔细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将燃烧的蜡烛熄灭呢?
幼1:用嘴巴可以把蜡烛吹灭。
幼2:用扇子一扇也可以将蜡烛扇灭。
幼3:把蜡烛拿到外面被风一吹也会熄灭。
幼4:把蜡烛放在水里就熄灭了。
幼5:我上次在科学区玩得时候,发现用瓶子盖在蜡烛上面,蜡烛就熄灭了……。。
师:用瓶子盖上去真的能使蜡烛熄灭吗?那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2、幼儿操作实验。
师:这个办法行吗?(行)那你们知道为什么瓶子盖到燃烧的蜡烛上,蜡烛会熄灭呢?
请三位幼儿自己解说。
师:小朋友!让我们来听一听蜡烛宝宝是怎么说的吧!
放多媒体,边观看蜡烛熄灭的过程边听蜡烛宝宝解说: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我燃烧需要氧气,当我被杯子盖住后,里面的氧气就会越来越少,最后氧气没有了,我也就熄灭了。
师:噢!原来蜡烛燃烧还需要氧气呢!
三、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
1、师:小朋友!蜡烛宝宝还有许多有趣的秘密呢!你们想去找一找吗?(想)那你们看一看你的桌子上有什么?
幼:一支长的蜡烛、两支短的蜡烛、大的瓶子、小的瓶子、有水的碟子。
师:我们就来学做小小科学家,去找一找蜡烛燃烧的秘密,不过我们做实验时要象科学家一样仔细地看一看,耐心地做一做,还要不怕困难,只要你们仔细地看、耐心地做,你们一定会发现这些大小不同的瓶子,盖到这些蜡烛上会发生一些有趣的现象。然后请你们将发现的现象记录在这张表上(出示记录表),可以一个格子记一种现象,记录时可以想想我们平时学过的记录方法。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同时注意鼓励胆小的幼儿(有些孩子怕烫,有些缩手缩脚)和细心、认真实验的幼儿。
3、组织幼儿交流,请小朋友将自己发现的.现象放在展示台上与大家交流。
幼A:我发现大瓶子盖在小蜡烛上火熄得比小瓶子的慢。
幼B:我发现瓶子一盖到三支蜡烛上就很快很快熄灭了……
幼C:我把蜡烛放到有水的碟子里,发现火熄灭了,水就跑到杯子里去了,还昌泡泡的。
幼D:我发现火要灭时,就把瓶子拿起一点,一拿起火又变旺了。
幼E:我将长的和短的蜡烛一起放在大瓶子里,发现还是长蜡烛的火熄灭得快。
幼F:我发现我的瓶子变热了,上面还有黑黑的。(幼儿提出这个现象后,师追问幼儿:你们的瓶子是不是也这样?(是)咦!瓶子怎么会变热变黑的呢?幼:是蜡烛火烧的热,黑的是烟。)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验证。
1、师:刚才小朋友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你们可以看一看自己哪种现象还没有发现,再去做一做实验吧!还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交流交流自己实验中的想法。
2、幼儿再次自主地实验,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将各个有趣现象做一做。
《蜡烛》教案9
活动目标:
1、愿意尝试新的绘画方法——烛画,并能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烛画创作。
2、学看图解并能按图解进行绘画活动。
3、了解蜡烛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4、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1、教具:烛花范图,图解一套、打火机。
2、学具:蜡烛、水粉颜料、油画棒等绘画工具每组一份。
活动过程:
一、欣赏烛画,了解烛画工具。
1、教师讲述故事。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教师讲述故事——美丽的烛花)
2、欣赏烛画。
师:这就是小熊画的漂亮的烛花,跟我们平时画的画一样吗?(不一样。)它是用什么画的?(油画棒、蜡烛、还有颜料)
师:谁知道这幅画是怎么画的?(油画棒画的花瓶,蜡烛画了花,底色是颜料画的。)
二、理解图解,了解烛画的画法
1、出示示意图1、2、3、4,幼儿观察、讲述。
师:小朋友说的很对,小熊还给我们画了示意图,这四幅图告诉了我们烛画的画法。
师:这个就是小熊画画的过程,谁能看出来烛画应该怎么画?
2、提问暗示观察重点。
师:这四幅图告诉了我们烛画怎么画,你知道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花瓶用什么画?
第一幅图是用蜡笔画花瓶,还有枝条。
第二幅图是蜡烛在滴油,好象盛开的花一样。
第三幅图是给花瓶画上漂亮的花纹。
第四幅图是用颜料涂底色。
三、使用蜡烛,进行烛画创作。
1、教师提出绘画要求。
(1)蜡烛怎样拿才能滴油?(蜡烛要横着拿,要不蜡烛油会滴到手上。)
(2)我们拿蜡烛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拿在蜡烛的下面。)
(3)底色用什么来画,要用到什么工具?
(4)我们在画的时候按图解一步一步往下画,用完一种工具后将它放回原来的位置。
(5)如果在画画时有困难可以请老师帮忙,在使用蜡烛时不要烫到自己或别人,一定要横着拿。
2、幼儿作画。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小朋友点蜡烛小心。
滴完蜡烛油的小朋友就到旁边的桌子上涂上颜料。
四、烛画展。
1、请画完的小朋友把画放在前面,然后去看看别人的画。
2、今天你用蜡烛画了什么?下次你还想和蜡烛什么?
附:故事——美丽的烛花
森林里要开画展了,小熊也要画上漂亮的画去参加比赛。晚上,小熊拿出纸准备画画,就在在这个时候,停电了。小熊很着急,妈妈说:“没事,我帮你点蜡烛,你画吧!”
妈妈点来蜡烛,照的房子里亮堂堂的。小熊又可以画了。小熊画的很认真,妈妈看的.也很认真。蜡烛斜掉了都没有感觉到,蜡烛油一滴滴的滴到了地上。
小熊画完画,看见地上的蜡烛油,说:“这里怎么有这么多漂亮的花呀?”妈妈一看,笑了:“这是蜡烛滴下来的油啊!”小熊想了想:“对呀,我可以用蜡烛来画一幅漂亮的画,别的小朋友一定喜欢。”于是,小熊又画了一幅画。
第二天,小熊送上去比赛的画,得奖了。小动物们都围着小熊说他的画最特别,最漂亮。
小百科:蜡烛,是一种日常照明工具,主要用石蜡制成,在古代,通常由动物油脂制造。可燃烧发出光亮。此外,蜡烛的用途也十分广泛:在生日宴会、宗教节日、集体哀悼、红白喜事等活动中也有重要用途。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蜡烛有牺牲、奉献的象征意义。
《蜡烛》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一、感悟全文:
1、读课题:《半截蜡烛》。预习了课文,知道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导:简炼地概括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或含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人沉着地和德国军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护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
2、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交流中:
(1)教师相机板书:一吹二端、外静内急
(2)外静内急
外静内急,这不仅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人跟三个德国军官的斗争方式,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整个法国人民的一种特有的斗争方式。
外静内急,着急什么?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导:秘密就会暴露,这是一份绝密的情报,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法国的战局;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这是一个情报的中转站,一旦破坏,来送情报的、来取情报的,会牺牲多少法国人啊!要知道,德国鬼子比当年的日本鬼子还要凶残百倍,他们杀人如麻。总之万一之下,后果不堪设想。同学们,情况万分危急。]
3、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
交流中:
1、你最佩服谁?还有哪些同学佩服(伯诺德夫人、杰奎琳、杰克)?你们觉得这家人怎么样?
2、板书: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
3、师要追问、生疑。引导孩子再读。
4、小结:听了同学讲的,老师也想讲一讲我的想法,伯诺德夫人一家人那种爱国的精神,那种在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镇静确实令人敬佩,同学都讲得十分精彩。不过徐老师想提醒大家一句,伯诺德夫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是她,第一个意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是她,在两个孩子吓得脸色苍白的情况下能急中生智,想出了换灯吹蜡烛的办法;也正是她,稳定了两个孩子的情绪,使杰克和杰奎琳能在要紧关头想出两个端的办法。
二、续编故事:
1、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2、出现两一种情况,被中尉发现;没有。辩论。
3、如果被发现会出现什么情景?如果没有被发现又会出现什么情景?
4、交流、补充、点拨。
5、总结: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三、作业:
1、将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2、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比一比谁问的问题最有价值。
附:
1、介绍二次大战:
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全球60%的国家参战)、伤亡最重(5000万死亡)、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2、介绍《马赛曲》
前进,前进,祖国的儿郎,那光荣的时刻已来临。专制暴政在压迫着我们,我们祖国鲜血遍地,你可知道那凶狠的敌兵到处在残杀人民!他们从你的怀抱里杀死你的妻子和儿女。公民们,武装起来!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
《蜡烛》教案11
【教学目的】
1、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3、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难点】
1、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安排】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推测课文所写作的时代背景,猜测作者的身份。
2、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主要教学内容与步骤
1、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文章中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 。)
2、根据课文内容,猜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理由。
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了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长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了苏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曾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战后曾到过美国,写有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该剧本揭露了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有诗集《友与敌》。《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得斯大林奖金。
西蒙诺夫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7年至1971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
3、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
4、根据课文内容,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品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老妇人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蜡烛出来说明了什么。并说说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明确老妇人的性格特征与刻画此人物形象的意义。
5、小结本课时教学:
布置思考题: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阅读文本,在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
1、阅读文本,在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难点
1、阅读文本,在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与步骤
1、复习导入。
2、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刻画老妇人的细节描写之处,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相应的内容,然后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3、再找出刻画老妇人所用的描写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心理活动、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交流评价,看谁写的最为妥贴。
4、引导讨论:
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讨论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5、小结课文教学,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生死攸关的烛光》(见自读课本)。
《蜡烛》教案12
设计意图:
蜡烛是过年过节和生日庆贺不可或缺的物品,它不断给人们
带来了光明和快乐,而且还蕴含着许多奥秘,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探索活动,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等多种方式,探索蜡烛燃烧后的有趣现象。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从而体验探究的乐趣。
活动目标:
1、能用多种感官探究蜡烛燃烧、凝结、渗透等有趣现象;并体验探究的乐趣。
2、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每人粗细不同的蜡烛各一支、玻璃杯一个、泡沫板一块、实验用纸一份。每组一盆水、一支大蜡烛、抹布等。
活动过程:
一、讨论交流,知道蜡烛的用途。
教师指导,鼓励幼儿大胆表述,注重其倾听习惯的培养。
二、设置疑问,了解蜡烛的燃烧
1、已有经验回顾
2、观察蜡烛燃烧现象,发现火焰有焰心、内焰和外焰。
3、小组实验验证:进一步观察火焰的特点及蜡油的形成,感受蜡烛燃烧后产生的热量。
小结:蜡烛的火焰分焰心、内焰和外焰;蜡烛燃烧会产生热量;蜡烛遇热融化形成蜡油。
三、实验操作,探究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1、猜想杯子罩在燃烧的蜡烛上会发生什么现象?
2、观察实验:了解蜡烛燃烧离不开空气。
3、小组实验:进一步验证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幼儿观察蜡烛在大杯子和小杯子里燃烧时出现的现象;摸一摸感受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闻一闻蜡烛燃烧产生的气味。
小结:蜡烛燃烧离不开空气,空气越多,燃烧的时间越长;蜡烛燃烧会产生热量和二氧化碳。
四、调动各种感官,探究蜡烛的'凝结、渗透。
1、观察蜡烛花形成的有趣过程,激发探究兴趣。
2、动手自制蜡烛花,交流自己的发现。
3、实验讨论:蜡油滴在水、纸、布上后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了解蜡油的渗透现象。
小结:蜡烛油遇冷凝结变成不同的蜡烛花,蜡烛燃烧后能产生热量,蜡烛油有渗透性,留下的痕迹很难去掉,提醒小朋友注意安全和卫生。
五、活动延伸:
通过活动小朋友发现了蜡烛的很多秘密,继续围绕蜡烛的主题开展,如“美术欣赏――蜡烛的雕刻”、“音乐活动――蜡烛的燃烧”、“体育活动――火炬手”、区角活动:“科学区――制作蜡烛”等。
《蜡烛》教案13
活动目标:
1、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2、学习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萌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活动准备:
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广口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火柴等。
活动过程:
一、小朋友,你捂上鼻子,闭上嘴,会有什么感觉?(喘不上气)为什么?
小结:人呼吸需要空气。
二、教师出示广口瓶、蜡烛引起幼儿探索兴趣
实验一:点燃一支蜡烛,然后在上面罩上一个广口瓶,猜猜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幼儿分组做实验。
小结:在燃烧的蜡烛上罩上广口瓶,蜡烛过一会儿就会熄灭。这是因为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氧气用完了,这说明蜡烛燃烧需要空气。
实验二:点燃两根相同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大小不同的广口瓶,猜猜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幼儿分组做实验。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灭。这是因为大瓶子里面的空气较多,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长;而小瓶子里面的空气较少,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短,就先灭了。
实验三:点燃两根粗细、长短不一样的蜡烛,分别罩上两个相同大小的广口瓶,会发生什么现象?
小结:粗而长的蜡烛燃烧用掉的空气多,用的快,所以先灭掉了。
延伸活动:
让幼儿跟爸爸妈妈一起探索更多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蜡烛》教案14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半截蜡烛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谁来说说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之处?(装有情报)
2、是呀!正是这与众不同的半截蜡烛,引发了一场没有硝烟而又惊心动魄的战斗。请同学浏览课文3-7自然段,完成这道填空:
(在这场战斗中,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的周旋真可谓是 呀!)
指名答:相机板书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说说伯诺德夫人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下面,我们来默读课文(出示课件)用曲线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心理活动,用直线画出描写她动作神情。
(1)学习读画
(2)交流:
师:当德军点燃蜡烛后,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呢?
1、指名读:怎样才能把这段话读好呢?我们来看看此时伯诺德夫人的内心想法。
2、出示: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指名读: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体会?带着这样的体会,你再读读。
点出重点词 指名读,还有谁来试试
师:是呀!这小小的半截蜡烛关系着一家三口的性命,更重要的是与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大家一起感受一下吧!
3、带着这样的心理感受,我们再回过来读读刚才画出的那句,指名读,现在你从伯诺德夫人的言行中又体会到什么呢?(镇定机智、从容不迫)
抓住哪些词读好?(急忙,轻轻)
(3)引读过渡: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轻松的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此时大儿子杰克再也坐不住了,他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
请同学们用刚才学习方法学习第5自然段
出示学法指名读:自由读(知情节)
默读(划句子)
品读(说体会)
师:我们在自学时把体会写在句子旁边。
(二)第五自然段
1、学习自学
2、交流:
1)你划的什么句子,读给我们听听
出示: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里顿时暗了许多。
指名读。你体会到什么?(带着体会读)
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好吗?还有谁想跟他比比的?指名读
师评:你读得真好!好像杰克一样,内心紧张外表镇定!
2、你还划出哪些句子?出示: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指名读:从这句你又感受到什么?感受这么深刻,你定会读好的,多么深刻的感受啊!你学得真不错!让我们再次聆听你的'朗读,分享你朗读的感受。
坐待什么?(机会、厄运)联系上下文,说说即将到来的厄运是什么呢?指名说
出示、引读: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面对即将到来的厄运小男孩是如此从容 如此镇定,真让人佩服呀!谁再读读这一句?
3、这一段中还有哪些句子让你体会到气氛的紧张?
烛焰摇,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师叙述:是呀!时间每过去一秒,危险就增大一分,空气中弥漫一股火药味,从微弱的烛光中我们感受到危险迫在眉睫,此时的蜡烛就像是屋子里的一颗定时炸弹。
谁通过朗读紧张的气氛读出来。
评价:读得真好,仿佛把我们带入那种情境中去了。
大儿子杰克与德军的周旋真是惊心动魄呀!让我们再来细细地体会一番吧,你再来读读,过渡:我们似乎听到了伯诺德夫人砰砰的心跳声,这时候小女儿杰奎琳用她的聪明才智保住这半截蜡烛,保住了情报化验为夷,请同学自由读读6。
4、我们来分角色朗读,同桌上先练练
5、指名分角色
6、评价“娇声”
(娇声读好了有什么作用?)
四、小结:
多么了不起的一个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在这场战斗中凭着他们的镇定与机智最终战胜了敌人真让人敬佩。
五、作业
《蜡烛》教案15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课文内容。
3、分析文中反复的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3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反复的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辨字形,读准字音
烧灼()拂晓()腋窝()匍匐()瓦砾()
地窖()颤巍巍()迫击炮()明晃晃()
覆()舀()揣()
2、解释词语:
(1)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2)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
(3)名副其实: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4)肃穆:严肃而恭敬。
(5)匍匐:爬行。
(6)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7)永垂不朽:精神等永远流传,不可磨灭。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⑴导入:许多古诗文中以蜡烛为题抒发感情,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⑵板书课题,简介作者: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⑶检查预习情况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标上自然段,概述课文内容。
明确: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⑵学生交流。
提示:这是一篇通讯,阅读时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3.细读课文,发现问题
同学们有没发现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能找出来吗?大家一起来找一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提示: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4.这些反复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找出交流,讨论其作用
①对“炮火”的11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③对“黑围巾”的5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5.语言实践
文中有哪些片段令你感动?请为同学们朗读出来,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6.布置作业: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他们谈论是什么?请写一段他们的对话,不少于150字。